2022年5月20日佛教學院籌備處特別邀請石佳蓉老師分享「環境」於高齡照護的角色。石博士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都市規劃學院高齡與環境研究中心建築博士。大學時就讀台灣大學園藝系,對園藝治療產生興趣;研究所時期就讀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景觀建築系,鑒於當時醫院體系中長輩必須24小時都待在室內,便開始思索如何提高失智長輩更好的生活品質,運用視覺、嗅覺,設計讓長輩拍打有香味、觸感的植物,改善身心效果,得以緩和情緒,也將長輩的注意力引導到戶外,相對的生活品質也提升;就讀博士階段,主要是針對室內環境與戶外環境相互配合,自主式的室外空間、療癒花園,以達活品質真正的提升。回台就業,透過空間規劃設計,反思傳統照護模式,推廣綠色照護為主軸之長照服務。

石博士非常有次第地為大家介紹綠色療癒的發展歷程,首先是早在歐洲中世紀,修道院以十字架的意象作為空間發展主軸,戶外空間亦包含在其中,中庭被十字路徑分成四個區塊並種植香藥草,醫護人員會到中庭採集草藥後蒸煮後幫助患者,資深修道士在這兒教導年輕修道士藥草相關知識,以傳承相關療癒知識。清晨時修道士會沿著迴廊繞著中庭念誦、禱告經文,使中庭成為身、心、靈的綠色療癒教育場所。

到了14-15世紀,當時社會普遍認為不流通的空氣導致社區居民大量死亡,醫院興起以提升社區的救護效率。17-19世紀,沼氣理論 (Miasma Theory)主導醫病觀,醫院建築強調空氣的流通,花園不再種藥草了,而是提供新鮮空氣的循環。到了20世紀初,醫院的設計強調殺菌,戶外空間不再種滿植物,而是提供日照機會,雖有美美的空間,但失去了五感體驗的內涵。20世紀中晚期科技帶來的殺菌技術、無菌空間以滿足醫療分門別類的需求,戶外空間成了停車空間以容納大量往來病患。

環境高齡學的發展與醫院空間發展的歷史背景不同,17-19世紀美國長期照護機構是貧濟院 (Poor House),是老人、窮人及殘障的收容所,這裡的照護談不上照顧品質,只確保不會餓肚子。二次世界大戰後 (1950年晚期),這時的長照機構照護標準被要求像是醫院一樣,進而影響到建築設計,這種傳統的護理之家,一次招收兩、三百人,如下圖所示,空間的設計以護理站居為中心,好處是機動性高,要讓護理人員每個房間都看得到,動線最短,可以使護理人員快速抵達患者的位置,從管理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設計是最方便的。這段時間許多傷兵回國,醫院及護理之家開始設有園藝治療配合職能治療,透過園藝的操作執行園藝治療,使患者可以早日回去社區、從事工作。

20世紀中期,1987年通過的護理之家改革法案 (OBRA),強調長輩不受傷害、虐待及忽略,不受物理性約束限制,擁有隱私,滿足醫療、身心及社交需求,能被尊嚴的對待,擁有自我控制及決定權。這樣的理念重視環境的角色,並開始影響建築設計。

環境高齡學發展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1970年代美的國伯威爾博士(M. Powell Lawton, Ph.D.) ,他研究建築環境、社會環境與失智症者生活品質的關係,與環境心理學家、建築學者合作,發展環境高齡學,設計「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IADL)。

伯威爾博士創造高齡者能力與環境壓力模式,以協助設計師考量高齡者的能力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例如:走樓梯、進出電梯,找尋路徑等,當環境壓力太強(如:動線太複雜、光線太強等)會導致高齡者的負面情緒與適應不良行為,如:漫遊、躁動,反之,環境壓力太小,高齡者會覺得無聊與失去參與度。此模式成為發展高齡輔具之基礎,可以延續長輩過去的生活能力與獨立性。受到伯威爾博士的影響,長照建築漸漸強調似家環境 (home-life environments) ,以去機構化為目標,透過顏色、家具、設施等增加社交活動、減少行為躁動、減少尋找出口及改善情緒。

所謂「去機構化」也就是去中心化,透過提供不同的活動,滿足長輩不同的需求。活動單元可以分為:由照顧者發起 / 帶領、由長輩發起 (照顧者只是參與) 、由長輩發起 (沒有照顧者參與) 、想在戶外坐著、完全不想參加活動等不同模式,減少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二元分別,單元照護鼓勵交談與互動,活動設計和長輩生命經驗有直接關係。以一處荷蘭日照中心為例,藏書300本,吸引愛看書的老人來,成立社區讀書會和社區圖書館資源連結,或歐洲所推廣的綠色照護農場,與森林療育、園藝治療結合,提供多元農耕、共享農耕、友善土地、社區販賣等活動,創造非斷絕外界關係照護模式,不僅共耕,更增強五感刺激。

到了21世紀,著名的綠屋計畫 (Green House Project)是由非營利組織,所致力發展有別於傳統醫療長照照護模式,照護強調高齡者學習與成長意願,透過與自然元素 (動植物) 互動改善高齡者生活品質。2003年由湯瑪士醫生 SWilliam H. Thomas發起,於2005年,Wood Johnson Foundation (RWJF) 給予連續五年,每年美金一千萬,用於建設、推廣綠屋計畫,截至2020年,全美共有超過100間綠屋計畫長照機構。

綠屋計畫的組織關係,在管理者 Guide下有四條支線:Shahbaz、醫療團隊、護理部主任、MD,每個單元的主要照護者為Shahbaz (猶太語) 結合志工、醫療團隊一起照顧十幾位長輩(每個機構可能有6至8個單元),療癒目標為自主感、社交性、自然療癒活動、強調與宗教活動結合及熟悉感(營造具有熟悉香味、空間、作息的活動空間)等等。

總而言之,回顧綠色照護文化發展,長照機構環境從只是提供遮風避雨的外殼,到現在則被期待,能提供療癒感受、減輕照護負擔的實體。長者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醫療、藥物,而是「幸福感」,這來自於用心陪伴、更多的社會參與和連結、更多機會幫助長者找到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