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4日籌備處邀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所夏允中教授專題演講:「佛法的理論研究、實徵研究與應用的四部曲」,夏教授其實早在2008年就與福智僧團如證和尚進行加持水的一系列研究來驗證自性本空與生命無限的重要論點,並且發表到國外重要期刊 (連結);同時也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運用廣論發展了英文版的無我心理學理論(Nonself Theory) (連結 ) 與一系列研究,用科學驗證自性本空,並撰寫英文的佛法心理治療相關論著。目的是希望解決自己與人類的存在與心理問題,利益更多人,可讓全世界來運用增進人類福祉。

夏教授分享投入佛法應用的研究的個人因緣是在大學時參加佛教社團,並且很認真地學習西方心理學,一直唸到博士,總是覺得西方心理學有不足之處,當時就立志把佛法變成心理學的理論,並且做佛法應用的相關探究。夏教授謙虛地以2016發表一篇從自我到無我:無我理論(From Self to Nonself: The Nonself Theory) 以心理學學術術語表達的一個無我理論,從網路查詢的分佈,得知全世界在閱讀已經超過六萬人次,他也娓娓道來自已如何在國內學術環境還不太能接受用宗教來做研究的情況下,從挫敗中走出一條路。並且以世界大學評鑑常居寶座的牛津大學的創校理想勉勵佛教學院:不要只教授知識,而要創造知識;其中宗教、靈性創造了意義系統,進而形成文化,影響信念、認知和行為,以此勉勵佛教學院,專注在佛法智慧的研究對人類整體發展是非常重要,建議佛教學院以佛法理論的建構為首要的目標,引領相關研究與創造可能的臨床應用。

宗教的學術研究第一步從宗教與文化的認識開始,要了解西方文化和我們的儒釋道思想的不同:西方文化認為有獨立的自我,自性不本空,自我是上帝賦予的,佛教文化認為自性空的境界一切都要經由努力修養才能得到;西方的世界觀最基本的信念就是公平正義,認為大致上來說,好人可以得到他們在世上應得的回報,強調控制,如果人們控制生活,採取預防行動,幾乎所有的壞事都可以被避免,而佛法認為眾生是被業力牽引而不斷生死輪迴,過去生的業力也會影響現在所做事情的結果,講的是因緣,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被控制的。西方是一神的信仰結構,認為上帝和人不可能合一,而我們文化中的關係論談到是可以利用各種關係來修行使人道通天道。可以此來發展東方科學的心理學修養理論,首先儒釋道的自性神(自性覺醒,心性觀) 對西方他性神,可以利用自性覺醒到無我的修練來做心理學的研究和探討,用自性覺醒的修養觀來創造很多的理論,把佛法的東西變成世俗(現代學科)的語言。

在建立上述基本概念之後,夏教授接著提出他所建構之佛法的理論研究、實徵研究與應用的四部曲給籌備處參考:

第一部曲:萃取佛法的理論並發展形式性(formal)理論,是universal的,如黃光國教授建構的〈曼陀羅自我模型〉,如圖一,可以用來說明以上的心智現象。西方喜歡二元對立可以變相化,可以成立科學微世界,例如情緒調節可以用慈悲心或奢摩他來調解,來創造理論,把生活的世界(例如,佛法名詞的思考)變成結構主義(例如,建構和批判實在論),再來變成科學微世界(例如,技術性名詞的思考),將生活的世界轉換科學微世界,如圖二。西方認為人格是不會變動的一組模式,雖然人格會被文化所影響,但人格會定型,夏教授舉出自己發表過的論文就加入佛法的惑業等元素,說明文化的遺產會影響自我之外還有惑業也會影響人格,並應用在心理治療上。

圖一 曼陀羅自我模型
圖二 生活的世界轉換科學微世界

第二部曲:建實質性(substantial)系列理論,以自性神、天與鬼神與關係論來建實質性的系列理論,也就是透過佛法智慧架構的分析,將佛法的現代化,其中有三個步驟:(一)領受作用:要先熟悉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和佛法智慧的深層結構,即透徹西方和佛法的文化系統觀;(二)想像:再生與創生作用,用科學微世界的語言,例如,將西方世俗自我如何對抗死亡焦慮如同鏡子的映射現象,補充西方心理學所欠缺的佛法中勝義無如何來克服死亡焦慮。其建構模式;(三)產生先驗形式的知識內容,再確認作用與先驗的統覺。第三部曲:用各種不同的「實徵研究」方法加以經歷檢驗,以此才有可能解決西方在理論建構上所遭遇的困難。最後,第四部曲:應用,建議以團隊合作進行四部曲-形式理論,實質理論,實徵研究和應用等分工合作,能把每一項好好做好,對學者而言就非常了不起了。

誠如夏教授所說,最高興的是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者,一起往利益人類的方向理想邁進,佛教學院亦是將古老與有智慧的心靈哲學及最高端的科技相互對話,能夠將佛法理論及修持方法讓世人了解及受用,也是佛教學院辦學宗旨,真可謂是「德不孤,必有鄰」,非常期待未來有機會共同合作,為增進整體人類幸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