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報恩」,如得法師以中國人強調孝道為例,孝順父母就是能夠讓父母能夠安養晚年,甚至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真的是一個非常優美的文化。進而思考:就照顧父母晚年三十年、四十年,之後呢?得人身是爪上塵,失人身如大地土,父母死時,下個旅程很可能墮入三惡趣去受苦…,我們絕不能棄父母於不顧。為了要報恩,一定要把父母從輪迴的痛苦當中救拔出來,讓他們獲得解脫的大樂。

透由知母、念恩、報恩自然生起「看到眾生就非常喜歡的心」就叫「悅意慈」,悅意慈所緣是遍緣一切有情,希望他得到解脫的快樂,有了悅意慈才會有慈悲心。慈悲心有什麼好處?《大藏經》裡有慈力王的故事,慈法有八德:一、天人敬,二、天人護,三、心安樂,四、身安樂,五、毒不能傷…。面對新冠病毒的解藥要多發慈心,生起慈心,免疫力一定會提高,生起煩惱、瞋心,免疫力會降低。如得法師更是期勉大家,佛教學院就是要做這種研究,了解慈悲心、利他心、信心等對身體的反應是什麼?才能夠說服別人。

從阿底峽尊者開始將七因果」與「自他換」合修,自他相換可讓慈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會更強烈。從世俗的角度來修「自他平等」,誠如《三十八攝頌》所說:「自他於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必須把自己放進去,就會覺得原來別人缺乏安樂,我給他快樂,這是合理的。從勝義的角度就是從空性的角度來修「自他平等」,我們稱某些人為親友、某些人為怨敵,這是錯亂識所安立;認為親友是永恆不變,這種常執也是錯誤心識的安立;親和怨不是從境上來的,純粹是我心安立的。無論有情是饒益或傷害我,在與樂拔苦的思惟跟行動上面,必須做到完全沒有絲毫的分別。《上師薈供》裡更有自他相換的具體修法:「痛苦乃至極微皆不喜,快樂雖多無有饜足時,我與世人差別何曾有,見他受樂心喜求加持」。

最後必須由「多門思惟我愛執過患」。如得法師引《修心七義》:「眾過歸於一」,告訴我們:這個「一」就是「我愛執」,及《入行論》:「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真的是這樣子嗎?法師提出問題希望我們思考:所有過失都歸因於我愛執嗎?所有的苦都是因為自利所成的嗎?所有世間災害、怖畏、痛苦,都是因為我執而生的嗎?當大家都陷入沉思的當下…,今天的學習就在法師的結語:「即使不修七因果,單單思惟我愛執的過患,都會在我們對境時的苦受大大地降低」中結束,善知識的話語擲地有聲地撞擊每個人的心,值得我們課後好好繼續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