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的教師社群共學,繼續由曾旭正老師為大家分享實驗大學的規劃現況,另外邀請黃馨慧、關婉玲、楊雅玲等老師分別分享慈悲教育及敬老照護模組的課程規劃。
曾旭正老師首先介紹實驗大學總體課程架構,以幸福學為核心,透由正念引導、慈悲心訓練、觀功念恩、u-Lab等開展五大專業模組,強調實作實修,以多種專業鼓勵彼此跨域。以下分別介紹慈悲教育及敬老照護兩模組因應社會時勢,探討開展該組專業發展之必要性,並提出的專業新想像:
在慈悲教育模組方面,在工業革命後物質發展突飛猛進,傳統倫理道德的淪喪、COVID-19危機、氣候變遷等全球性多重危機,嚴重影響人們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塑人心與集體文化的重要功能,當今高等教育在強調專業學習之餘,更強調跨域連結,深度專業性在走向邊界時,失去共感和一起行動的基礎,所以眼前急需要以「共同人性」思維做為跨域連結的基礎,以服務人性為目的,創造共感和行動基礎,慈悲教育專業是這個時代所需。
慈悲教育模組將連結國際現有慈悲教育最新發展資源脈絡,能針對現代教育困境,融合台灣教育在地特色與需求。以「培養懂得覺知、慈悲自他,並能協同參與,在擁有穩定心智及和諧關係中,能終身學習,正向影響社區與世界的慈悲教育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心的覺知」、「慈悲自他」、「合作參與」、「研發與教育應用」等能力為核心素養。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將會創造「心的能量」大於「專業能力」,是從專業的傳遞者轉向為「心」的傳遞者,在「真實」、「 生活」、 「以生命為本」的核心價值中實踐慈悲教育。
在敬老照護模組方面,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高齡化社會是全球的趨勢,如何協助居民對老化準備,及對銀髮族群健康照護,是未來社會及國際間最迫切且重要的課題。目前社會對老人的照顧常是脫離文化脈絡,朝向機構式集中照顧促使老人遠離熟悉的人與環境,深化其與社會的脫離而孤獨終老。敬老照護模組以「培育具有洞見未來健康照護趨勢、整合資源及經營管理的領導者」為人才培養目標,以發展長期照護的創新模式,並能運用及整合未來智慧建構數位敬老社區,期許培育出的專業人才能利用科技進步且不為科技所奴役,而忘失人的尊嚴與生命價值,是本專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
依著福智團體的理念「無限生命、無限希望」將老化過程賦予積極思惟:老年並非人生盡頭,而是計畫另一期旅程的開始; 這也是敬老照護教育的初發心,未來高齡長者的健康照護應是包含活躍老化、自立互助及超越老化等全人的全程照護。活躍老化,即是整合社會資源,增進高齡長者終身學習的契機與資源,與時俱進地學習,以因應生命階段任務發展能力及知識的俱備,順利適應生活的改變。一旦高齡長者失去獨立自我日常照顧能力時,可藉由社區機構或社會相關資源,獲得適當的安置或治療照顧,或是人力及經濟上的協助,維持日常生活及自立復健,避免併發症或失能的憾事,減輕孤寂感。即是自立互助的精神。超越老化(gerotranscendence),高齡長者到最後的人生階段,因生理與心理緣故無法再重視「活躍老化」。但如能接納「超越老化」的創新觀念,面對死亡時能將「終老往生」此一生命終結的心態,轉換成積極性另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並相信無限生命進而能抱持希望面對及接受死亡,甚至安排好自己終老前的生活規畫。因此整合安寧與長照體系,發展更公平、更在地的安寧終老服務網絡,達成「安寧終老」的五全照顧目標,圓滿長者「在家平安往生」的願望。
生命教育的推動是敬老照護教育重要的一環,因此敬老照護模組亟欲透過長壽與健康餘命的生命價值思辨,立基「全人健康照護(Holistic Health Care)」所秉持的是「全人」、「細緻」及 「公平」的原則,期望對部分及全失能的高齡長者的照顧達到深度(身、心、靈、社會之整體)及廣度(個人、家庭與社區環境整體思維)兼顧實作,來推動高齡長者生活型態改變、持續參與社會生產、健康老化與圓滿自我實現等,建構適合區域生活脈絡的老人照護模式。
最後,如得法師讚賞慈悲教育及敬老照護模組的用心規畫與設計,勸勉大眾目標要遠大、心胸要寬大,方能一步一步往前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