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category:課程學習 2022年4月15日佛教學院籌備處特別邀請清幢法師帶領大家學習,一開始先從眼前社會問題、護老困局開始,分析「機構式照護」與「社區式照護」的優劣,並以創新原則提出解方。而實驗大學在實驗什麼?以「慈悲社區」實驗為例。分述如下: (一)從設立成本及營運成本分析機構式照護與慈悲社區各項優劣,以國外為借鏡,如:英國生命末期照護、結合醫療系統及社區力量、日本的「在宅醫療」。現有「社區式照護」的困境為醫生太少及社區原子化,我們因有廣論薰習及師長的教誡,可策勵學員嘗試在自己熟悉社區,營造「慈悲社區」,建立「社區即道場」,參與同修可串習敬老教誡、建立法緣大家庭等。因此,學員更有動力推動「慈悲社區」。再則,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是「慈悲社區」的實驗室,未來可散佈全國的「居士聚落」。 (二) 慈悲社區依創新原則,策勵居士積極培力培福,結合「社區即道場」概念,進而產生增上生共業網。其目標為推動熟悉的社區在家終老及在家善終,更可持續學習到下一生。(三) 營造慈悲社區互助共好網的五步曲,從認識「同一社區的同修」,尋覓共好伙伴後,「共享」、「共好」、「同修共好網」,最後促成「居民共好網」。 (四) 慈悲社區的三層照護網,由「居民共好網」發心敦親睦鄰,並「健全敬老照護系統」,整合在地醫療及照護資源,共創居家終老及善終為目的。由「專業義工」發心接受居家照服員培訓,以義工身份彌補長照人力的不足。「慈悲社區」形成後,營造法緣大家庭,圓滿增上生共業網。 (五) 實驗大學以行動研究、做中學、實踐成辦慈悲社區,心靈生態村是「人類未來生活實驗室」,由大學師生組專案團隊,師生住村解決村民生活中的難題。過程中由村民參與評量及檢討,同時定期以學術及非學術方式出版期刊。住村師生融入居民生活,由負責老師及村民參與設計、執行及修改。而學生深入實習,進而變成工作。 從「社區問題」出發,找出「改善需求」,成立「專案」,形成「公共議題」,鼓勵「人人參與」。恢復農村互助精神,策勵村民參與公共事務,形成「內生力量」。最後,總結慈悲社區的實踐,需與實驗大學緊密結合,把個案變成系統,方能共同承辦圓滿增上生共業網。 Please Share This Share this content Opens in a new window Opens in a new window Opens in a new window You Might Also Like 【「心靈生態村中的大學」之意義】 4 11 月, 2020 【同心圓共學—如得法師開講無限生命】 26 8 月, 2021 【網路教學:挑戰與因應】 28 5 月,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