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具體作法則不僅是資金募集與獲利評估,更著重與投資企業間理念的融合、通路整合、育成平台與媒體行銷等,目前已投資陪伴了「奇力愛」、「島內散步」、「瑪帛科技」等企業成功發展,也規劃了文藝創生等八個主題的潛在投資標的,已逐步建立團隊、形成小型的生態圈,期能透油平台整合、學校育成等型態,凝聚臺灣各領域的創新變革者互補合作,持續而多元地推動企業與社會變革,而此影響力的投資精髓,則在於扶植當前的共益夥伴成為未來社會的領袖,帶給人們有希望的生活!
楊教授演講時除了用語精準、講述生動的案例,時間掌握也相當準確,留下足夠的時間給聽眾發問。現場與線上的聽眾們也把握機會真誠地提出各式問題,例如:教授於原單位從事研究工作也能獨立自主,何以朝向需凝聚眾力的方向發展?有何心路轉換?出來創業後,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扶植企業壯大後,是否鼓勵企業朝公開上市拓展,擴大其影響力?等等,透由過兩個多小時的精采表述與熱烈互動,大家的疑惑頓解,隨而升起的是更多的敬佩與鼓舞。
令人敬佩的是楊家彥教授堅持藉創新變革使社會朝向正向發展的理想,因著大家提問整合,再次舉美國杜邦企業為反面例證,彰顯企業研發之迅速、遠非官方立法可侷限,其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至今仍有多起官司纏訟,可見不可僅賴企業良知,應將社會與等人文等影響及早列入評估。而推動時最困難的,則是學理與經驗兼具的中生代,如何作為年輕與資深者的重要媒介,讓具潛力、有永續力的創業者與掌握資源的資深企業主有效連結,開展出更多元而符合我們文化內涵的新經營內容與型態。
「所謂『大者合德』,如果協調眾人者能將己利放在次要,無私的調和眾人利益,才有可能聚眾、成為『大者』。…」楊教授於演講末了,語重心長地分享這段體會,不但針貶國內傳統教育的缺弊--只偏重培育菁英,缺少教導孩子統整眾力的素養,也是其近幾年從事影響力投資的關鍵體悟,竟與修學大乘道宜縮小自我、無私利他的精神相吻合,不禁帶給聽眾更多的省思:作為佛弟子的我們,還可以為社會做什麼? 幫助它更圓滿、令眾生真正安樂? 這也是福智的大學打造心靈生態村,支持佛法應用於管理系所學生以企劃或創設社會企業為畢業操作, 必須深入思維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