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趨穩後,佛教學院教師社群首度恢復實體研習,本次專題演講參與相當踴躍,邀請秀明自然農法協會黎旭瀛醫師,為我們介紹開講,現場有25 位,線上更約有30位聽者,何以會如此吸引人?
或許是訊息中同時傳播了黎旭瀛醫師的訪談影片,聽眾事前已先目睹黎醫師身著工作服,在農場中如常工作,回答記者的提問說:「回到農場…雖然是很累啊,也是很有趣!」只見黝黑清瘦的他,擦擦汗後,笑著回答:「樹蔭下喝口水,吹一陣風,啊,真幸福…」這樣率真而堅持的人,定有他深刻的體會值得學習吧!而演講主題:「秀明自然農法」則號稱「讓植物把它的生命發揮出來」,其實施綱要中更揭示主要目的為「藉著農業活動,達到培育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心,提高感性能力及人格養成。」這樣看重心靈提升的農法,怎會不具吸引力呢?
演講在馮豐隆教授引言後開始,黎醫師首先說明推動秀明自然農法的緣起:十幾年前,為了根本解決大女兒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而開始自己種植蔬菜,因為他相信從飲食改變是最快的方法。經由自身的長期實踐,被稱為「農醫」的黎醫師剴切地說:「自然農法是順應四時季節的自然節奏、順應植物生長的自然需求而栽種的一種農學,與醫學有類通之處。」
其次,由正面的利益說明自然農法如何「不施肥,讓土地更健康」?於日本首倡秀明自然農法的岡田茂吉先生,在1935年便主張:土壤本身如同肥料堆一般具有植物所需的足夠營養,結合來自日、月的火、水元素,已有豐沛的正能量滋養植物茁壯。人類應當做的不是額外施肥,而是維持土地中豐富的微生物轉化作用,使土地柔軟、不硬化,只要創造健康的土壤,植物的根系會強壯,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