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雖然尚在籌備階段,但籌備處與心靈生態村工作室已合作透過社區營造的努力逐步為大學與心靈生態村打下基礎。敦親睦鄰的系列行動讓村民感受到福智團體利他的用心,也逐漸認同心靈生態村的發展願景。針對集居於心靈生態村範圍的學員社區,「增上生的社區營造」、「社區即道場」、「共同打造共享、共學社區」等概念已在法師的關懷引導下,成為愈來愈普遍的認知。
2021年7月16日福智佛教學院籌備處再度邀請清幢法師以「社區即道場」來分享其在心靈生態村的嘗試心得,期許園區的福智人(對村子而言是新住民)、在場的籌備處及大專教聯的老師們,透過這場實訪部落及體驗村民生活的經驗分享,能對心靈生態村的居民生活型態及部落文化有更深切的了解,進而釋出更友善的溝通協調與互動,將社區視為修行的好道場。
「社區即道場」這個概念緣起於2020年11月20日,如淨和尚到中洲慈心苑,為佛堂開光開示時提到「社區是道場,是修行的地方」,又於結示時說到「要對鄰居好,遠親不如近鄰」。因此,清幢法師將以「社區即道場」,帶著我們從認識社區,轉變知見;採用共世間與不共世間的目標管理;進而營造「增上生社區」。透過敦親睦鄰的活動,建立友善關係,拉近彼此距離,共創心靈生態村新樣貌。
2019年麻園工作室在村落成立,全職駐村總幹事開始敦親睦鄰,利用關懷及培力的社區營造工作,重建社區。2021年,學習聆聽村民的生命故事、理想及抱怨,開始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以村民為師」,用「美麗的眼睛」發掘「農村本來就很美麗!」例如:孝順、園區奠基大典時主動開路整地、烏殼綠產銷班無條件推動慈心理念、捐地舖公路、學員參加活動時會主動準備素食等。當我們看見村民的種種善行並能將村民視為家人,推動相互學習及關懷的風氣時,未來就能互助增上,共創心靈新故鄉。
在目標管理上可分為「共世間」與「不共」兩部分。首先「共世間」目標就是「心靈全體提升」。希望在此設立20年後的指標有以下五個:第一個目標是「幸福磁場」:只要踏入心靈生態村的磁場範圍,煩惱就減一半。理由「不在視覺」而是在「無形資產」:「快樂的因子在空氣中….」,磁場源自村民、學員、師生集體修行的共業力;第二個目標是「社會處方」:現代人有很多的情緒病、憂鬱症等各種精神上的疾病,希望這個心靈生態村可以成為這些疾病的治療處方;第三個目標是「無獨居者」:獨居是世界的趨勢,有報導指出台灣未來的獨居比例將超過40%,獨居不僅是老人也包含年輕人,會產生非常多問題。因此,會在此長期推動互助精神及合作住宅,重建「心靈社區」,讓每一位村民都跟鄰居有緊密的連結,所以這裡是沒有孤獨的靈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第四個目標是「蔬食村」:20年後有超過一半的村民是素食者,是基於護生不殺、救地球、非暴力飲食、健康等宗教或非宗教理由而吃蔬食及倡導蔬食;第五個目標是「長壽村」:希望心靈生態村的村民可以像加州的Loma Linda村民一樣,沒有退休概念,90歲還是快樂地做農夫,是為了貢獻社會而利他,是快樂的長壽者。
社區即道場「不共」的目標就是增上生社區,在2001年9月24日大學籌設諮詢委員會上日下常老和尚曾說:「我們就叫『終身學習園區』,有很多member的家庭整個住在那個裡邊。每年辦非常多的營隊,自然而然這些營隊就形成一個城鎮、小城市。所以實際上,這個小學、中學,包括國中跟高中,包括大學在裡頭,它是一個蠻熱鬧的市區,可這個市區的風格本身,卻跟社會上面稍有不同。」針對「稍有不同」清幢法師參了將近三年,近一年才比較大膽地說,它其實就是一個增上生共業網。而這個共業網社區會有居士的學習,像是佛學院、閉關中心、退居寮,更是個「十善社區」,因為人與人是相互依存的,不可能獨善其身,社區的相互依存更必要。透過學員與村民互動,互相幫助上天堂。
最後,從個人角度談增上生次第就是共住、共老、共修。例如可以共餐,分享生命故事,共乘、共享空間、共管、共學等共住的互助精神、義工精神;還有可以陪長者聊天、運動、外出、養病和陪住院等共老的互助精神2.0。還有「不共」的拼增上生!就是共修。要培養大乘行者習氣,要與慈心苑裡外的鄰居互動,才容易走大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修行習氣,如:自治互助、集體生活、熱愛常住,這些都是往後二、三十年要串習的。再進一步就是5-10人的五堂功課的共修,把慈心苑當作退居寮,這樣可以生生世世一起共修。
這是新的挑戰也是另一種學習的契機。在開學前的籌備期,我們將持續耕耘,不斷累積的動人經驗,一方面將更接近心靈生態村願景的實現,也更突顯創辦大學的價值與可行性。透過「社區即道場」的環境、教學與生活方式獨特安排,它將成為一所不一樣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