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22年1月21日邀請國際引導者協會認證專業引導師黃意鈞老師,帶我們走進系統思考,看見系統的複雜性。黃老師淺顯易懂的為大家解析甚麼是系統思考,分別以複雜問題、系統思考的目的、核心概念與方法等概念,引領我們走進系統思考。

首先,黃老師介紹複雜問題有三種複雜性,包括動態性複雜、社會性複雜以及生成性複雜。隨後黃老師介紹系統的定義,也就是「由不同的元件組成,元件之間藉由相互作用,共同展現個別元件無法展現的功能」,而系統思考的目的,是為了認識系統中的各個因子,梳理因子之間的因果關係,了解系統發生問題的原因,繼而發展出改變系統的有效作法。
系統思考包含一系列的方法與工具,其核心方法是透過將因子之間的因果關係繪製成「系統圖」(Systems Map)。透過系統圖的繪製,一個複雜問題當中的因果邏輯就能夠被視覺化,讓人們看到彼此觀點之間的關聯,讓眾人在一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能夠有效對話。
除了運用系統圖來分析複雜問題,我們也可以運用系統思考的「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剖析複雜問題。系統思考之所以使用「冰山」這個象徵,是因為當我們碰到一個複雜問題時,我們通常注意到的只是問題的表象,而在這個表象之下,還存在著更多關於問題的真相。因此透過使用冰山這個概念,系統思考希望提醒人們在看問題的時候不只是看表象,也要能夠深入思考,去看見水面下的冰山。為了幫助人們思考問題的不同層次,系統思考將冰山主要分成了事件、行為趨勢、結構、心智模式等四個層次。在事件層次,我們可以先回顧有哪些事件的發生,引起我們對問題的關注?在趨勢層次,我們可以回溯過去,回顧自己最早在何時注意到問題跡象?從問題一開始出現到現在,經過了哪些演變歷程?面向未來,這個問題可能會如何發展?在結構層次,我們可以思考是什麼制度、流程、結構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導致問題的發生,或是還有哪些結構性因素?在心智模式這一層,我們可以思考在系統底部有著什麼樣的心智模式在支持系統結構的存在?透過以上問題,我們就能夠對於複雜問題能夠有快速且深入的剖析。

在分享的最後,黃意鈞老師總結系統思考的信念,包括:1)因為系統的複雜性以及人類認知的局限性,每個人都只會看到問題的一部分;2)透由彼此合作更看清系統的複雜性,進而找到持久的解方。而從中衍生的行動原則包括:1)思考問題所包含不同的面向、蒐集並且整合不同關係人的觀點、假設每個人都有良善的動機、強化正面影響的環路、尋找最有效改變系統的下手處,並且從行動中嘗試與學習。

欲深入了解系統思考,請繼續參考黃意鈞老師的文章:
走進系統思考:起源、目的、方法與學習建議 – 黃意鈞 Ivan Huang –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