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學院籌備處於2022年10月28日特邀成功大學林君昱老師分享「拖延的心理學」。林老師列舉許多生活中淺顯易懂的自他例子,來說明「拖延」的定義及不同面向,再從拖延週期中分析拖延原因為何,最後提出改善拖延的方法。以下分述說明:
一、拖延的定義、面向及結果
拖延的定義是指該做的事不去做或拖到最後覺得想做、該做、計畫要做的事,再則心中有希望開始或完成的時間,但因為一些因素,拖到比自己期望的時間還晚開始等等內心剖析。
拖延有不同面向:有想拖延的「念頭想法」,因而產生拖延執行的行為,最後導致焦慮、害怕、逃避等情緒。拖延的結果會導致損及個人學業、工作、經濟、人際關係、壓力、焦慮等苦果。
二、拖延週期
一般而言,拖延的週期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狀況:
- 最初太過樂觀或沒想清楚就接下任務,心想這次會早點做…。
- 一開始時間還夠,想拖的當下、輕忽還有時間還不急,於是錯過開端…。
- 隨著時間一天天逼近,壓力產生逃避行為…。
- 想著還有一點時間可以再拖…。
- 壓縮到某個程度產生自責、我有病、我有問題等負向情緒… 。
- 時間快來不及了,心想還要做嗎?(或在高度壓力下完成,若突然延時的強化下,還是又拖回去)。
- 最後生起再也不拖了的想法。
但下次再接受一項任務時,又開始重複此惡性循環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