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籌備處特別邀請筆名為栗子南瓜的沈潔伃老師,以其在體制內外教育轉換及創立「魚水教育」長期關注多元教育生態系統催化的經驗背景,分享了他對「實驗教育的現況分析及未來願景」的看法。對於正在開展實驗大學規劃,亟欲深入了解實驗教育核心精神及實驗教育發展脈絡的我們,深具啟發。

沈潔伃老師演講從自身經驗出發,深刻而發人深省。沈老師從小到大參與的實驗教育著重自主學習及行動方案研究,這些想法及經驗都是生命中很重要且深刻的學習,種下她想成為教育創新研究暨實踐者的種子。求學時的轉捩點是高一時爺爺過世,反問自己人生的意義為何?眼前是我要的人生嗎?於是決定休學、開始工作,後來又讀了有實驗教育學程的大學。

台灣在2014年通過實驗教育三法,將實驗教育分三種: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公立、私立)、公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公辦民營)及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個人、團體、機構)。就教育內容來說,台灣實驗教育有蒙特梭利、華德福、生態教育、民主學校、探索體驗教育及原住民學校等六大體系,這幾年來,全台實驗教育一直飛快地增長,目前學生已達2,0000多名,學校已2502多所,也漸漸呈現師資招募不容易、人才流動率高、軟硬體設備不足、家長的擔憂與刻板印象等辦學問題。

2017年修法的《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開放學校法人或其他非營利之私法人申請辦理專科以上階段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以辦理專科班、學士班或碩士班為限,全校最多只能收到500名學生。目前有開平餐飲學校、三育基督書院提出實驗大學申請,均未獲得通過。而Crossroads台灣全球連結發展協會的實驗大學計畫得到美國在台協會 AIT 跟其底下計畫 Talent Circulation Alliance 人才循環大聯盟的支持,預計在近期向教育部提出申請。

在歷史上高教創新十九世紀即有,國際的另類教育有六大取向分別為傳遞模式、自由學習、社會建構主義、批判教育學、精神發展主義、整合或全人教育。各具不同特色,沈潔伃老師同時提出國際高教創新案例: (一)英國:以制度內創新,強調問題為驅動,讓學生解決問題。 (二)美國:鼓勵系統思考,快速密集壓縮,方式以全世界為學習場域,鼓勵學生到各國、各大企業學習。不分系具備軟實力,成為未來人需要的人才。 (三)杜威學生的學生:以學習者為中心,設計思考自己想學的,整理的過程中許多是向內的,鼓勵學生具體行動方案。還有一類是質性的個人報告,檢視個人學習過程,不是成果導向。方案多元且注重個人身心生態完整發展學校。 (四)社會創新取向:培養解決社會問題,先學習基本能力,之後解決當地問題, 重新反思學習。 (五) 日本:關注個人及生態之間關係,注重學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包含決策決定討論如何學習。與生態村結合,每個人互為導師。

在回答大家的提問中,沈潔伃老師提供了很多他結合台灣目前教育環境內心中對實驗教育的想像:雖然整個社會主流價值及社會壓力的影響還是蠻龐大的,有些不是完全自由自在,必須持續的摸索探討深化才有辦法真的培養出自在、自得、自由的人。如果有能力辦一所學校,沈潔伃老師最核心的是「自我研究」--向內對自己的理解,靠著對自己真正的理解,才能走出限制,提出給自己新的選項和方案,能夠去討論怎麼開創自己的人生,這是在傳統教育裡基本上看不到的一件事情。沈潔伃老師並且表達在自己的生涯定位中確實很想要推動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需要有有效的研究發展,自己也要成為一個有能力研究暨行動的人。

最後,沈潔伃老師分享實驗教育的核心精神是讓學生能成為更適性的自己、尋求生命意義、向內理解、持續面對挑戰並解決的能力,進而成為對自他、對社會有存在價值的人。高教背後更深層存在的目的,應該是讓受教育的人可以自己生產對世界的認識,而不是接收傳統的知識。必須參與整個社會運作的設計以及不斷的形塑個體的思維發展。沈潔伃老師心中宏大的願景是希望讓每個人都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而這背後必須要有一個很龐大的教育系統,這個教育系統背後要有不同的組織,提供不同形式或型態的教育,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選擇,不因自己的家庭條件都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