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教師社群共學,由籌備處主任如得法師親自帶來參與2023年3月14日至23日至義大利參訪的寶貴分享。

這個參訪活動是由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辦,集結台灣佛教界寺院教團、社會賢達及各界代表,拜會教宗方濟各,並與天主教耶穌會總會代表深度對話宗教發展、全球暖化與消弭戰爭等公共議題。在如得法師風趣幽默的講說中,引領我們走過一趟「義大利的宗教與藝術之旅-對佛教學院未來發展之啟發」的知性之旅。

教宗說:「當我們體驗到他人多樣性時,我們被鼓勵跳出自我框架,接受並擁抱彼此之間的差異,搭起了橋樑並打開了窗,它摧倒了人們之間偏見或冷漠的隔閡之牆。」如得法師以此開啟分享的序幕,展現教宗心胸格局之大,可見一般,這樣的訪問是文化參訪,也是一個會晤的殊勝因緣。

正因為彼此能夠相遇,互相學習,欣賞彼此的經歷,這種相遇可以激勵我們神聖的加持。站在天主教的角度而言,佛教徒也是上帝創造的,說明了人類大家庭的愛,讓我們彼此也有一家人的感覺。

如得法師進一步說明透由這樣的交流,期盼能夠促進世界普遍的博愛,這樣的想法其實跟達賴喇嘛尊者的想法是很貼近的。尊者一生有四大心願,其一便是促進宗教的融合─宗教的交流、尊重與包容,甚至進一步,還可以合作! 以下如得法師透過幾張照片,帶領我們深入體會參訪內涵:

1.參訪米蘭大教堂是世界第二大教堂,有超過四百年建齡,靠近時會發現浮雕真的是非常精緻,都是藝術品,它不只是一個宗教的信仰,也是一個藝術的呈現。

2. 這次與會的單位包括了佛光山的法師,如住持心保和尚、慧龍法師、覺培法師,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耀大和尚,台南佛教會理事長明光長老,金門佛教會理事長性海法師、中華佛青會的理事長大慧法師,福智團體的如淨和尚、如得法師、郭基瑞執行長,還有其他佛教界各寺院的代表如十方禪林的首愚法師,香光尼僧團的悟因長老尼,輔仁大學校牧林之鼎神父…等,長達九天有更深入的相處,和以往開會性質的短暫相處非常不同。誠如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分享星雲大師圓寂前隨側在側對大師的啟白:「師父啊,你希望佛教團結,今天已經做到了,佛教真的團結了。」如得法師感動地引述這段話,面對眼前的場景,真是完成星雲大師的心願了。

3. 方濟各教宗不住豪華的皇宮,而是住在簡易不起眼的招待所,正是這種修行人的修為,更加突顯教宗的心胸和格局。

4. 聖彼得大教堂入門處是教宗亞歷山大七世的墓碑,大理石雕刻著四個代表他的美德:媽媽抱孩子,代表慈愛;右下角的雕像踩著地球,代表真理;上面兩位代表謹慎或遠見、正義,大理石雕出裹屍布、其下的骷顱、沙漏,與佛教的死無常觀極其相呼應。

整個參訪之旅最重要的時刻是與教宗的會面,人間佛教聯會總會秘書很貼心的安排了前行課程,光是教宗的紀錄片就令人肅然起敬。誠如如淨和尚說:「教宗就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菩薩。」而如得法師更覺得教宗是位非常接地氣、很平民化的教宗,竟然有自己喜愛的足球隊。
教宗表示,現今時代,我們應該運用宗教傳統的智慧和人性,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活動推動力,以促進全球的普遍博愛。如得法師認為,這與SEE Learning中達賴喇嘛尊者強調的世俗倫理是相同的,是以博愛與慈悲為核心,這與宗教信仰無關,是共同的人性,不論是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徒皆是以此為核心教義。 在前行時,佛光山的依空法師問了一個問題:儒家核心思想「一以貫之,忠恕而已」,佛家核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那麼天主教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神父經典地回答:「天主是愛」。如得法師也認為以「愛」來融合各個宗教,這正是異中求同,是一個非常好的主題,亦如教宗提到,促進我們世界的普遍博愛啊。

促成此次面會的功臣是鮑琳神父,他是剛果籍的神父,曾經派駐到台灣多年,但他始終不居功,認為這是佛光山多年與天主教良善的互動結果。鮑琳神父也認為宗教交流的意義:從別人的角度可以用來省思自己所信仰、所奉行的道理是真理嗎?這樣子的一種交流更會堅定自己的信仰。如得法師非常肯定鮑琳神父這個很特別的觀點,從別人的角度來質疑、來問難時,更會去檢視自己的信仰到底是不是真理,反而能幫到自己。

如得法師提到,這次參訪對於創辦佛教學院重要的啟發如下:
  • ➤天主教是怎麼組織的?全世界12億天主教信徒,這麼龐大的組織,是怎麼做到的?
  • ➤幾百年前的聖人方濟各,曾經用寫詩讚嘆大地,因而有促進人類社會環保議題的委員會,顯示教宗非常重視世界的環保議題。
  • ➤信仰人數的下滑,神職人員的減少,是我們都普遍面對的嚴峻的議題。這個世代傳遞的共同議題,如何因應?
本次參訪也和天主教不同教會進行交流和餐會,除了上述與耶穌會交流,接著也和道明會進行交流,大家以顯而易見的神父衣服的顏色打開話匣,為何他們的服裝顏色不是白色,就是黑色?道明會神父解釋說,因為當時最便宜的布是白色的,第二便宜就是黑色的。
神父介紹他們平常一天的作息,很像我們僧團的一天作息。他們要早禱、午禱…,一天也是要禱告四五次,還要唱聖歌,及其他的學習、讀書、出坡等等。還很特別,他們要戴著念珠,用來讚嘆聖母,還有其他一些歌頌經典。

如得法師特別提到他請問聖天使大學的靈修院院長:「在這個時代,世俗化、物質化,在這個時代當中,如何維持求道的心,以及接引新人進來求道?」院長的回答很有意思:「這應該問悉達多太子!」雙方也因此展開了對四諦的討論,可知神父們也是有涉略佛學,如得法師覺得雙方一定可以交流,將來兩邊可以互派神職人員和出家人做交流學習。

法師認為神父若欲了解佛法的話,應該從法師身上深入學習佛教的教理,同樣的我們要了解天主教的話,也應從神父身上去學天主教的教理,這樣的交流能讓彼此有較深入的認識。

如得法師特別提到羅馬競技場,這是一個身為人類恥辱的地方,所謂君子遠庖廚,見動物被宰殺於心不忍,更況是人。

如得法師說他特別歡喜和林神父聊天,他是一位學習中觀的天主教神父,在聊天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不同教義的教徒的交流要在異中求同,而且要知所進止,以免衝擊到彼此的基本教條核心。如得法師認為神父比我們境界更直接,因為他們直接在第一線。在討論死亡議題時,神父用的是「超越」,他說他們從來不用抵抗、對抗這個概念﹣﹣不是去對抗世俗化、對抗物質化,而是去超越。一旦認識清楚,就可以超越,林神父引用聖經的一段話:「你是土、將來也是土」,萬物都是無常,最終灰飛煙滅,應該追求永恆的真理與究竟的永生,如同佛法講苦諦,世間的樂不是真正的樂,是壞苦啊,根源是行苦,應該追求究竟的解脫。

如得法師特別提到羅馬最高法院的建築,外國人都對這個建築給予極高的評價,但是羅馬人卻不這麼想,以致於建築師在蓋了這棟建築物之後就沒再接到案子,最終建築師因經不起眾人批評壓力而自殺了,這個建築成了他的遺作。法師提到星雲大師說,上等人能夠經得起千錘百鍊,中等人能夠經得起捶打喝斥,下等人經不起別人的臉色。他的技術肯定是上等的,但是,他的情緒管控肯定是下等的,說你建築差,也沒差啊,你還是個人啊,那你幹嘛跑去自殺呢?很可惜,所以這棟建築也是有啟發性,一個人除了專業能力以外,調心能力還是很重要的,或者更直接講就是說,要獲得幸福,不是來自於專業能力,還是在於調心能力。《掌中解脫》一書中提到,所謂修行就是找回心的自主權。因為我們對心沒有自主權,我們都是心被煩惱拉著走。

萬神殿蓋在兩千多年前,優秀的設計讓它仍完好的保留著,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年代,防雨措施都和各種結構設計是非常了不起的設計。

米開朗基羅出生在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佛羅倫斯。他按造聖母百花大教堂的造型設計了聖彼得大教堂。聖母百花大教堂也是經過很多年的建築,以綠色、白色跟粉紅色的大理石的原色,分別代表信望愛。聖母百花大教堂前面有個受洗室,門上浮雕雕得非常精細,裡面有各種經裡面的人物精細的浮雕。

法師提到教堂右邊鐵的十字架有一個孔,可以讓人投錢做善行;左邊有個類似信箱,當我們需要幫助時可以投信進去,就會收到錢或得到幫助。當能力條件足夠時可以回饋將善款投到右邊的十字架孔內。這真是一個善的循環,法師讚嘆很像慈濟一樣,這種教富濟貧方式太很棒了。

最後一站來到水都威尼斯,威尼斯有很多很多的教堂很壯觀,最富盛名的是聖馬丁大教堂—壯觀的廣場、高聳的鐘樓。耶穌的十二門徒多是社會階級比較低的,而聖馬丁雖沒有列入十二門徒的行列,但文筆佳,他將聽到的福音行之於文,而這個教堂就是用來紀念他。教堂旁有一棟鐘樓建築物,這個時鐘指針裡面有太陽、月亮、星座,展現了超高的技術,更說明了當時了不起的天文學,是個相當有特色的景點。

在最後的結語中如得法師提到,此次行程最大收穫不在「旅遊」而在「交流」,透過交流可以知道彼此的異同,例如皈依,我們會去思維佛陀的功德,而他們則是對耶穌生平去做思維。例如他們的靈修也近似我們的禪修。

法師提到,經過這次的交流,學到了很多。我們從威尼斯乘坐高鐵返回米蘭,米蘭火車站看起來就像一座博物館。教宗有一句名言:「當你幸福時,生命是美好的;當別人因你而幸福時,生命更加美好。」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讓我注意到神職人員的生命與眾不同,因為他們有著堅定的信仰。他們關心著地球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那些受苦的人。在這過程中,意識到我們有機會可以與神職學校進行更多的交流,因為他們也很樂意與其他宗教進行對話。

心道長老提到他建立了一個宗教博物館,他經常與回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進行交流,強調世界和平。與他們成為朋友,彼此更了解,減少誤解,我們可以在社會中和諧共處,共同為世界和平和我們的家園做出努力,同時也可以從學術交流中受益。

福智佛教學院成立後,如得法師認為與他們進行交流是很重要的。佛教、天主教等宗教都有自己的專長,我們可以互相學習。年底,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還計劃邀請摩門教來分享他們的傳道方式,學習別人的優點可以提高我們彼此的能見度,這對於學術交流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次交流中,也參訪了一些地方,法師希望未來的交流不僅僅是初次認識,而是深入探討更深層次的問題和合作計劃。

參考相關報導:

1. 人間福報
2.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 報導1  報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