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處於2023年6月16日特邀時⼤⾳樂企劃總監梁庭老師演講「⾳樂紓壓與⾝⼼平衡-從⾳樂紓壓相關研究談起」,分享她多年⾳樂紓壓相關的研究。
梁庭老師從10幾年前在風潮音樂工作時,收到一封長庚醫院護理長的感謝信函談起—紓壓音樂讓一位護理長照顧的口腔癌癌末病人,終於可以一夜好眠,幫助了病人提升了生活的品質…。梁庭老師發現,音樂居然可以跟療癒產生這麼深的連結,引發她不斷地深入探究這類相關領域。
為瞭解聽音樂對生理健康的相關研究,梁庭老師近些年積極和相關單位合作。2008年先和工研院一起參與研究;2010年與陽明腦科學中心合作自律神經研究,同年與慈濟大學的護理系產學合作有關紓壓音樂的分類,進而2012年與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合作,製作互動回饋的裝置(音樂靜坐金字塔)。
2008年的「音樂紓壓效應研究與腦波及心率變異偵測」實驗,研究以音樂紓壓為切入點,將音樂情緒分為樂活、紓壓及舒眠三大類,編輯成9張CD,及1張英國研究曾使用的音樂紓壓曲目,實驗中25位受測者可以選擇自己想要聽的音樂。
受試者在密閉空間內,一開始不接觸任何音樂,也不需要思考,截取第一次的腦波數據,接著請受試者算數學、閉上眼睛,再來才是聽音樂。因為當人閉上眼睛後,∝波會立刻躍升,所以本研究的基準點便是以算過數學、閉上眼睛後的腦波數值為母數,接著開始聽音樂,以測出放鬆的程度。最後進行資料分析,建立音樂量化指標。
實驗那天,有位女士受測者當天下午要去吃喜酒,因此前一晚去了美髮院打扮了美麗的髮型。結果來實驗室,兩位穿上白袍的研究人員在她整個頭髮上塗上很黏的膠,才能將感應器貼在頭皮上特定的位置,感應器整個貼完後,很像去美容院燙頭髮的樣子。這位受測者當場情緒崩潰,整個受測過程抱怨連連。梁庭老師心想,只有25位受測者,但單單這位受測者的狀態可能就把整個研究數據拉低了。基於研究精神,也還是要收這筆資料。
最後實驗結果顯示,樂活、紓壓及舒眠三類型的音樂都達到∝波提升的效果,其中,以舒眠類的音樂提升的效果最好,最高提升達20%。這次研究主要是想了解腦波與音樂紓壓效應,在實驗時也收集了自律神經的資料,但是這次結果在自律神經的數據上,並沒有因為不同類型的音樂,而顯現不同差異。
自律神經是人體很奇妙的系統,也即時反應了我們的情緒,例如快樂、緊張的時侯交感神經亢奮,大家常用踩油門來形容交感神經系統,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則是踩煞車,負責身體消化、修復,休息放鬆的時侯,就是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每天各種強烈情緒和壓力,都影響著自律神經。音樂與自律神經的互動關係也是了解音樂紓壓效益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接著梁庭老師和國內自律神經研究權威的陽明大學腦科學中心郭博昭教授合作「智慧音樂環境系統研究開發實驗」,這是由經濟部補助的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由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教授參與五類音樂情緒分類的產學合作研究,再由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合作臨床驗證。
受測者先接受自律神經儀量測,再依據交感副交感的狀態,主動播出一類音樂,請受測者聆聽。完成後再以問卷了解受測者是否喜歡剛才聽到的音樂。最後完成了93位的主客觀數據。實驗成果幾個重點:
- 音樂喜愛度分析發現,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平衡的人最能享受音樂,五類音樂都呈現相當高的喜愛度。
- 交感神經作用旺盛的人,主觀上表現出較弱的音樂喜愛度。但研究結果,交感神經旺盛者聆聽高度放鬆的音樂,有較大的副交感神經上升反應。也就是交感神經旺盛的人,聽這類音樂後,有非常明顯的放鬆表現。
- 副交感神經旺盛者,聆聽歡樂活躍的第一類音樂,較其他類型音樂能提高交感神經作用。
這次收案的受測者人數很多,具參考價值。其中很有趣的發現是,交感神經旺盛的受測者,大多不太喜歡聽音樂,他們填問卷會勾選的是「不喜歡」,但是自律神經的表現卻是副交感神經有明顯上升反應。也就是這類受測者的理智告訴自己不喜歡音樂,但是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卻「自動」平靜的放鬆了。
梁庭老師就上述研究成果於2011年「第十三屆世界音樂治療聯合會World Congress of Music Therapy」中發表,題目為:「東方新世紀放鬆音樂和自律神經系統」。主是想跟大家分享,台灣本身就有很好的音樂創作作品,是可以讓忙碌的現代人好好的放鬆紓壓。
2012年梁庭老師進而與台大網媒所洪一平教授合作,將音樂紓壓效益的研究結果合作研發一座「音樂靜坐金字塔」。這是個音樂互動的裝置,當一個人坐在開放式的金字塔內,由手持式生理檢測儀及深度攝影機,了解當下的生理狀態後,播出一段音樂。大家就在音樂中,靜靜的坐著,即使在開放空間,也發現大多數人可以當下就安靜下來享受內在片刻的寧靜。這個裝置申請了專利,使用者坐在金字塔中,聽著音樂目光下垂,可以看到下方的浮空投影的一朵花,正隨著自己的呼吸頻率一開一閤,只要放鬆的呼吸,這朵花就會盛開。
這幾個研究過後,梁庭老師開始受邀將研究成果,到各學校分享音樂紓壓講座,以上這些看似很硬的研究,其實只是想給科學年代的人們一個理由,藉由音樂來放鬆紓壓,真的是一件很美的紓壓方法,是很值得在忙碌而憂鬱的年代,傳達這個美的訊息。
接下來梁庭老師為我們分享音樂與身心,分別介紹音樂治療、聲音療癒及音樂醫學。音樂治療的領頭羊是美國音樂治療協會,音樂治療定義是指在醫療場所內經由合格的音樂治療師,針對患者的特殊情況設計音樂治療計畫。
梁庭老師持續參加世界音樂與醫學的研討會,了解了更多證實研究。在醫療院所的治療行為之外,世界各地已經有更多的醫護人員和社會照顧者,在他們的工作中,加入了音樂這個的項目,來幫助他們的服務對象。
例如國際音樂與醫學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and Medicine, IAMM) 旨在鼓勵和支持音樂在醫療領域的使用,包括研究音樂的好處及在醫療保健中的專業應用。IAMM定期出版期刊《Music and Medicine》音樂與醫學,其中包含案例研究、臨床醫學採訪、神經科學、行為科學、護理音樂的社會工作、音樂心理學、音樂認知、音樂神經,到音樂治療的科學和臨床應用。梁庭老師也歡迎福智佛教學院對音樂與醫學領域有興趣研究的老師們,都能嘗試進行研究、發表相關主題的論文。
「聽音樂」的益處,可減少慢性疼痛和憂鬱,增強腦動脈中風後的認知恢復與情緒,降低眼科手術時患者的心率、血壓及緊張情緒。21世紀人類的最大危機就是不快樂,聽音樂可以讓情緒好,讓心情好,這是因為聽音樂時腦部會釋放化學物質多巴胺。透過這些科學依據,可以讓大家更願意去聽音樂。
在各處音樂紓壓講座分享後,經常被問到要聽什麼音樂會比較好?回到音樂的本質,音樂是藝術、是文化也是生活,先找到讓自己放鬆愉悅的心理狀態去欣賞它,而不是把音樂當藥品服用。當大家接受音樂對紓壓有即時性的幫助,樂意多聽音樂,也願意靜下來好好體會自己身、心放鬆的反應,而不是依靠儀器偵測數據來選音樂(記得交感神經旺盛的人不愛音樂聆聽了放鬆音樂,卻有最佳的反鬆生理訊號),應該可以為自己找到好音樂。如果要推薦,除了每個人因文化和成長背景而喜愛的各類音樂之外,梁庭老師在音樂領域二十年餘年的心得,會真心推薦給大家心靈音樂及宗教音樂這兩個選項。
最後,梁庭老師建議佛教學院未來開展藝術領域的課程,對福智佛教學院而言音樂是最不共的領域。未來佛教音樂或讚頌專題的開課,可以思考一下音樂和身心健康科學的關係、音樂和自我情緒的關係及音樂與社會人際關係的學習,並配合佛教學院未來想要傳遞的理念,去做一些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