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籌備處特別邀請雲林科技大學未來學院前瞻學士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劉雯瑜(小綠)老師,分享如何以「社區總體營造」設計課程,培養前瞻學士學位學程學生,以提升人文涵養、社會關懷、美感品味、國際觀墊高學生的技術水準為目標。
小綠老師首先分享為何到古坑鄉桂林村從事社區總體營造?乃因自己來自桂林村,小時家中貧苦,求學路上有恩師相助,當了老師後對學生更加用心及努力回饋社區,也因此帶學生到偏鄉服務。然本意良善的出發點,卻因彼此信任不足及考慮未盡周詳而受人質疑,在一次次的境界中反思: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幫助他人?
儘管一路走來過程未盡人意,小綠老師仍不忘初心,進一步將雲科大的學生帶到社區營造的現場,堅持在桂林進行社造。其經驗非常值得籌備處營造在心靈生態村的大學參考與學習:
一、文化自信、技術傳承:從文化自信找回記憶中美好的桂林年代,透過得獎強化居民對社區的認同,將懷念的筍寮、筍灶、班比屋、古道、老門牌等,讓孩子把技術學起來並記錄,未來可以繼續傳承。
二、青銀共創、永續企業:從生產角度振興傳統產業,鼓勵傳承與創新、年輕人農務技能培訓與新觀念教育、製茶產業振興與行銷等方式,訓練年輕人的從農能力,並將特色商品開發以及「社區尋寶趣」深度旅行試辦,青銀共創商品、特色餐飲開發、開辦職人學院、成立織布班,並結合在地特色!並以「零廢棄」、「循環經濟」為核心理念,並轉為支撐社區福利工作的永續社會企業。
三、青年藝能、遊子回家:從生活中想方設法讓青年返鄉、留鄉及里山生活術。如:粗竹編、砌石、景水、木工、種樹、造房等,培養桂林青年新四藝能:「蹲著會做」、「坐著會寫」、「站著會說」 、「靠著會合」。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切入,舉辦社區生態與特用作物調查活動,開設自然農法班,記錄自然農法田裡的故事,從而進行自然及心靈環境的修復,給想回家的遊子一條回家的路。
誠如小綠老師分享透由《脈絡》一書提出:了解脈絡就是為了探究事出之因,愈複雜的問題,愈需要釐清脈絡,由過去發生的事,解釋現在的問題,由現在的問題,推測未來事件可能發展的軌跡。脈絡具有文化性,人的信仰、使命感與價值觀都是會左右人類行為的重要影響力量。小綠老師對文化脈絡的關注,在桂林村社區營造的中如實地展現,為籌備處希望導入創新,創造與村民共學共享的開放校園 ,師生在做中學實作中一起粹煉專業,打造「心靈生態村中的大學」,提供非常真誠與真實的寶貴經驗。